一、先把大方向理清:Grok 最擅长的三件事
- 实时信息+总结 —— 利用其联网能力抓取并浓缩最新内容。
- 结构化产出 —— 表格、Markdown、步骤式计划、邮件模板一键生成。
- 编程与逻辑推理 —— 代码生成、错误诊断、链式思考(Think)更靠谱。
理解这三点后,下面的技巧都围绕“把一次对话变成最大产出”来展开。
二、隐藏技巧(马上可用的 12 条实战秘籍)
1 — 把需求变成“角色 + 任务 + 输出格式”
比方说不要只说“写个产品简介”,改成:
“你是某科技公司市场总监,目标用户是30–40岁企业主,写一段 120 字的产品简介,用 AIDA 框架并用 Markdown 输出。”
这样能一次产出能直接用的内容。
2 — 合并请求,节省对话次数
把多个子任务一次性放进一个提示:
请同时完成:
1) 列3条市场痛点(每条一句);
2) 根据每个痛点提供一条对应的营销话术;
3) 输出为 2 列表格(痛点|话术)。
一次调用得到三部分结果,比多次问更省配额且上下文一致。
3 — “先列提纲,再展开”是写长文的黄金套路
步骤:
- “先给我一份 7 段的文章提纲(含小标题)。”
- “按序号展开第1段,要求 150 字。”
分步展开保证每次输出更聚焦、更易修改。
4 — 要深度推理就启用 / 请求 Think 模式(或等效表述)
如果接口或界面有 Think/Chain-of-thought 风格选项,打开它;如果没有,提示里写:
“请在回答前列出你的推理步骤(step-by-step),然后给出结论。”
这能显著提高复杂问题的可靠性(代价是更多 token / 更慢)。
5 — 用“反向校验法”避免错误信息
提示:
“给出结论后,请列出3条可以验证该结论的外部证据或检验方法(例如:可查新闻/数据库/术语)。”
当模型给出断言时,你可以靠这步决定是否进一步查证。
6 — 指定“简洁/详尽/兼顾”三个层次的输出
例如:
“先给我一句话结论(不超过20字),再给 3 点关键理由(每点不超过40字),最后给详细解释(不超过 300 字)。”
这样输出能同时满足摘要与深度阅读需求。
7 — 强制“格式化”以便复用(表格/CSV/Markdown)
需要能直接复制到文档或表格时,明确要求格式:
“请以 Markdown 表格输出(含表头:问题|解决方案|优先级)。”
格式控制能省去大量后期整理时间。
8 — 让 Grok 帮你写“可执行命令”而不是只给建议
例如请求:
“把下面的阶段性任务转成 Asana 风格的任务清单(含负责人、截止日期、优先级)。”
或直接要求输出成 CSV,可直接导入任务管理工具。
9 — 调试代码的最佳实践提示
把出错代码和上下文一起发,按这个结构:
- 说明你想要做什么(目标)
- 贴上输入数据示例(简短)
- 贴出异常/报错信息
- 要求输出:修复后的代码 + 修复点说明 + 单元测试示例
例:
目标:按日期重命名文件
输入示例:['img_20250801.jpg',...]
原始代码:<代码块>
报错:FileNotFoundError: ...
请返回:修复后的代码、3行说明、一个简单测试用例
10 — 利用“角色扮演”完成面试/演练/模拟对话
例子:
“假设你是资深 VC,准备对我的创业计划做 10 个刁钻问题;把每个问题后面加上你会期待的高质量答案要点。”
非常适合准备答辩或彩排。
11 — 图像生成(若可用)—先做文本草图再生成
若你的 Grok 有图像功能,不要直接“生成图片”,先让它:
- 输出 5 个不同风格的图像描述(每条包含色调、主体、场景、光影、参考风格)
- 你选一个再发给图像生成器
这样能避免一次性生成多次浪费额度。
12 — 把 Grok 当作“自动化工作流的中枢”
把复杂流程拆成“输入 → 处理 → 输出”三段,每段都明确输入输出格式。例如:
- 输入:一段 raw 文本 + 表头
- 处理:摘要、提取实体、分类
- 输出:JSON(字段:title,summary,tags)
这让后续用程序接入变得无缝。
三、实用 Prompt 模板(直接复制粘贴用)
写作类:社媒短文(50 字)
你是资深社媒文案,请为[产品名]写一段 50 字的社交媒体文案,语气:诙谐、年轻,含一个行动号召(CTA)。
分析类:竞争对手快照
请扮演行业分析师,基于公开信息,给出[公司名]的三大优势与三大风险,每条不超过30字,并按影响力排序。
编程类:修复函数并给测试
目标:<一句话>
输入样例:<json>
问题:<报错信息或错误行为>
请返回:1) 修复后的代码(可直接运行),2) 修复说明(3条),3) 一个简单的单元测试示例。
产品策划:一页商业计划(1 分钟阅读)
请以投资人视角,用一页纸格式写出[项目名]的商业计划,包含:问题陈述、解决方案、目标用户、商业模式、3年财务假设(高层数字)。
四、与 API / 开发者接入相关的高级建议
(适用于用 Grok API 或自建集成的场景)
- 节流与批处理:把多次小请求合并为一次大请求(在能接受的延迟内),能显著降低请求数与开销。
- 重试策略:对超时或 5xx 错误使用指数退避(exponential backoff)。
- 输入/输出模板化:在服务器端预设 prompt 模板,替换变量后发送,能保证稳定性与可审计性。
- 安全过滤:在把用户输入发给模型前,先做敏感信息屏蔽(PII、密码、token)。
- 输出验证:对模型生成的事实性陈述(日期、数字、URL)做二次校验或加上“概率/置信度”提示,避免盲信。
五、常见坑与如何避开它们
- 上下文太长导致截断:把历史对话总结成简短要点再发送,或把长上下文放到外部文件并引用要点。
- 滥用“Think”导致速度慢、费用高:只在确实需要链式推理的任务打开。
- 隐私泄露:不要把敏感数据当作示例发给模型;对敏感任务使用本地化或私有部署(若可用)。
- 默认采纳未经验证的事实:对重要数据做交叉核验。
- 期望过高而忽视后期校对:AI 输出往往需要人类编辑器进行润色和事实确认。
六、把 Grok 融入你的日常工作流(3 个高产出示例)
场景 A:每日新闻速览(市场人/投资人)
流程:自动抓取 RSS / X 帖子 → 把文本发给 Grok 要求“三点摘要 + 一个红旗警示” → 输出入日报模板 → 手工复核 → 发布。
场景 B:内容生产流水线(自媒体)
流程:主题池 → Grok 生成 5 个标题 → 选择一个并要求提纲 → 分段生成并优化 → 校验事实 → 发布。
场景 C:代码审查助手(研发团队)
流程:Pull Request 描述 + 相关测试 → 发给 Grok 要求“列出潜在风险和建议改进点” → 团队复核并合并。
七、隐私与合规建议(必须遵守)
- 永远不要把敏感个人信息、受保护的商业秘密或可识别的用户数据直接发送给公共模型。
- 若业务需要处理敏感数据,优先考虑:私有部署、企业合规版或本地化模型。
- 为重要决策建立“人审”环节:模型只做初稿与建议,人负责最终判断。
八、结语 — 如何成为 Grok 的“高手用户”?
要点很简单:
把问题结构化、合并请求、控制格式、在需要时让模型“展示推理步骤”,并且记得把输出当作草稿而非最后结论。